第(2/3)页 可正因为如此,冯去疾才觉得这不是一件好事,眼下始皇帝仅仅是回复,并不准备拿出来议论,也不准备敲定立储之事,这说明他们方向找对了,但是做的,还没有达到始皇帝的心理预期。 “自陛下继位以来,秦近四十年储君未定,值此之际,该以国本为重。”白应幽幽的声音传来。 冯去疾闻声撇了一眼白应,转而叹了一口气微微点了点头。 “是也,合该先谏言陛下,议定储君。” 使父子不亲近,偏爱赵泗,父子之间会不会生出来什么间隙,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…… 先把储君定下来了吧,再说了以后的事那都以后再说,他们这群老骨头也等不到那个时候。 “继续上书劝奏吧,再不济也该拿出来向群臣讨论,而不该继续如此拖延。”冯去疾开口道。 始皇帝的回复虽然模糊,但好歹也算是给了他们一个定心剂。 大家知道始皇帝想要看到的风向,因此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继续上书立储之事。 因为始皇帝的态度问题,所以这一次夸奖赵泗的奏折更多,赵泗的风评开始迅速拔高提升。 一时之间,朝野之上,竟都是有关于赵泗的议论,直将赵泗夸的直逼圣人。 甚至倘若赵泗不是孙子而是儿子,赵泗反而是最有资格成为储君的那个人。 于是关中的人逐渐也认为赵泗是一个合格的皇室和继承人。 关内的老秦人也自发的开始抱有了一定的期待。 扶苏本来风评就很好,现在还有一个风评更甚的长孙赵泗。 中下层的人只会根据风闻判断。 于是他们想当然的认为,一切都是欣欣向荣,未来会更好更美。 毕竟长公子是好人,长孙也是好人。 始皇帝之后,将是两代圣明之君,这是何等美妙的事情? 于是人心自发的开始出现一些倾斜…… 这一次,扶苏的党羽是真的开始发力了。 立储就在眼前,他们遵循始皇帝的意志不断的试探拉扯旁敲侧击。 于是赵泗的名气进一步攀升…… 关内的风也终于吹向了关外,吹到了赵地。 萧何张苍等人还在赶往赵地的路上。 但是刘邦卢绾陈胜吴广四人本就在赵地。 而且赵泗的身世大白于天日和刘邦也脱不开关系,甚至于如果当时刘邦一念之差,自作主张,献上的并不是俘虏,而是赵国宗室的头颅…… 那赵泗的身世恐怕很长一段时间都将会被埋没,甚至没有重见天日的可能。 缺乏关键性线索,始皇帝认,但是宗室不认,一样是白瞎,哪能如同现在一般名正言顺? 刘邦等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,并且送上了珍贵的助攻,而现在也到了他们收获回报的时候。 “卢绾!卢绾!” 接过信件的刘邦一把抱住了站在一旁的卢绾又跳又叫。 “兄长这是作甚?” 一旁闲聊的陈胜吴广也向刘邦投向怪异的目光。 平定公子歇以后,陈余仓促之间起事,赵地叛乱因此开始不断迸发。 因为真正的大军尚未到来,郡兵又多和本地贵胄又勾结,官府之内更是不缺贵族之人,所以整个赵地的局势略显被动。 公子歇只是被推出来的意志表率,公子歇被捕不代表赵地就会安定。 于是刘邦凭借黑冰台的身份,据城而守。 赵地凭黑冰台那三瓜俩枣肯定无法顾忌,但是守得一郡安宁对刘邦来说肯定是没问题的。 况且客观来说,贵族这个阶级是具备软弱性的。 说是造反不如说是示威,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让始皇帝收回迁王陵令。 因此陈余以及一众草头王看起来声势很大……但是却迟迟不能动摇秦国在赵地的根本。 所谓养寇自重,无外如是。 倘若始皇帝收回迁王陵令,顷刻之间,所谓的叛乱自然而然就安定了。 所以……也就那样。 除了燕楚二地以及南越……傻子实在是太多了,其实其他地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。 当然,如果真的出现一个豪杰能够正面击溃秦国的平叛大军,让他们看到掀翻秦国的希望,那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压下重注。 然而事实上是燕国的叛乱在冬天之前就快被秦国的大军给碾平了。 王贲到底是个狠人,在燕国杀王屠族,以震慑人心。 到最后燕国本地贵胄哪怕亲自参与进去都无济于事,现在燕国虽然因为王贲的镇压仇恨情绪空前高涨,然而却只能节节败退。 第(2/3)页